二是追求客观的物质世界及其规律,达到真理认识的目的。
但爱之理却通过爱体现,仁却通过情体现。如果不穷事物之理,则中心之理不明,也就不能实现心理合一。
他所谓仁即心也,不是心外别有仁也[30],就是指心或心体,而不是形而下的心。朱熹很强调审美原则的普遍性以及人和自然的合一性。因此,他强调要在事物上学,在事物上穷理。他从天人一理的整体观出发,提出天人本只一理,若理会得此意,则天何尝大,人何尝小也。物只是眼前事物,都唤做物。
在天则理气之合,表现了生生不息、发育流行的有机过程,在人则心统性情,体现了天地生生之理。这当然不是人去认识自然界的物理或生物现象及其规律,而是从自己身心上体验这个道理。熊十力很推崇王阳明的良知说,用来说明本心。
正是在这里,体现出熊十力哲学的生态学意义。但一元不是离开万物而独存,譬如大海水不是离开众沤而独存。熊十力认为,本体就是天,就是宇宙。这才是人的最本真的也是最理想的存在状态。
熊十力的这种态度,似乎是跳过了现代哲学,但是就哲学形态和思维方式而言,确实具有重要意义。熊十力说:孔子之道以敦仁日新为宗要,而日损之功亦其所慎修,而不容稍懈。
[71] 熊十力:《体用论》,第186页。[71] 这里所说的智,是指直觉。科学的成就确实能巧夺天工,改变人类的生活,熊十力对此给予了十二分肯定,因此他主张发展科学。[60] 熊十力:《体用论》,第476页。
这就进一步论证了体用不二之说。他对中国古代只注重为道而不重视为学的倾向进行了批评,对近代西方哲学只求治物的倾向也进行了批评。[65] 所谓智,就是本心天然之明[66],指本心的明觉即认识能力。生生之德是一切德之源。
这可以说是一种误读,但是这种误读,正是中国传统哲学向现代转化的一个环节。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熊十力 。
就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而言,怀特海认为二者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要素,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,而不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世界。1.关于本心与习心的问题。
熊十力的本末一贯之学的根本任务是弘扬仁学。至于辅相,则完全是为道之事即道德智慧之事,是指对人和万物的宽容、尊重、同情和扶持,使其彼此互相扶勉,互相合作,实现人人畅其性,游乎坦荡荡之宇的和谐自由的境地。人禀受天赋生生之德而为本心,此本心就是仁心,或者说以仁心为其核心。这里所说的情,是指道德情感。熊十力认为,本心是先验的、本有的,习心是后天习染的结果,但习染不是过后就不存在了,而是有一种余势潜伏下来,这就是记忆。[13] 熊十力:《体用论》,第447页。
他认为,孔子尊智而不轻知识,本末一贯,这本是不可易之道。有人认为,熊十力的本体论哲学是近现代形态的哲学,是用近现代西方的本体论观念解释中国哲学的,因而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有本质区别。
[87] 熊十力:《体用论》,第216页。这应当是没有疑问的,否则,就只是一种盲目的必然性或偶然性而已。
他在《乾坤衍》中讲翕辟成变,实际上就是讲心、物二者的关系。熊十力哲学具有深刻的生态学意识。
他对西方哲学的了解虽然有限,但是,他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某些重要特点的把握却是准确的。但这些说法所表达的一个最根本的意思不是别的,正是整体与个别、部分的关系问题。故阳明致良知,仍是孔子求仁之旨,非有异于孔子也。[33] 这就明确地指明,本体即实体本身就是功能,功能即流行,更确切地说,本体就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流行过程。
以生生之德为一切道德之源,同道德之源即仁心也[83]是一个意思,说明仁的本质就是生即生命创造,在人而言,就是爱即生命关怀。[42] 熊十力:《体用论》,第268页。
孔子所说的志,则是意的方面,这也是孔子特别重视的。但是,他将逐物之学归于科学而不是哲学,因此,只能将这两种途径视之为哲学与科学的分界,而不能说成是两派,其用意是要将二者统一起来,成为由体成用之学。
……窃常体会孔子之道,而得两大义:一曰,天地万物一体。这是熊十力哲学中最富有辩证法的部分,也是对传统哲学最重要的发展。
但精神、心灵的作用显然是不能够用机械论、物理学的方法进行解释的,甚至是不能用生理学进行解释的。即人即天,即天即人,既有天人可分的一面,又有天人相合的一面,但就其根本意蕴而言,则是天人相合,并且是存在、价值相统一的。[52] 熊十力也是这个意思。总之,人人都是一个独立体,由形气而成,习心是不可避免的,但本心运行于独立体中[62],因此,要以本心做主,使一切习染成为善种,将习心转化为智能,达于天人不二之境。
关于心灵,熊十力承认,心灵有知、情、意三方面的作用。[23] 正因为本体是无限可能,是潜能潜因,只有在创造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其自身,因此,不可能储蓄得完完全全。
[87]天地万物一体并不是纯客观的对象认识的问题,而是人的生命问题,只能从生命体验中得来,更确切地说,只能从自己的仁心体会而得来。熊十力说:孔子言人道,是就人性上立基,勖勉人以忘小我而合于大体,乃道德智慧合一的境界,非有功利之私也。
他的任务就是阐明这一点。贞观以发智,体物以导情,二者之功不息,皆所以笃厚其仁也。
网友点评
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